进入21世纪,中日两国大学的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日本的国立大学从2004年开始法人化,在确保优秀学生、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等问题上都被寄予了很大的期望。中国方面,由于大学扩招使大学生人数激增,也需要参考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制度。此次大学展暨论坛的举办,相信对中日两国的教育事业都有重大的意义。
会场:东京国际会议场
会场地址:东京都千代田区丸之内3-5-1
举办时间:2010年01月29日~30日
主办单位: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综合研究中心,日本学术振兴会,中国留学服务中心
大学展暨论坛描述:本次中日大学展暨中日大学论坛,中方有42所大学,日方有50所大学参加,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中日大学交流研讨会。此活动中,除了各大学的展示以外,还并设演讲和公开座谈会。通过此次活动,可以全面了解中日大学的最新动向,也能更好地促进中日两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及合作。
“好想吃拉面啊!”这是安丽的QQ签名。饮食不习惯几乎是所有刚到国外的留学生公认的事实。
安丽告诉笔者,比起国内丰富多彩的饮食,英国的饮食显得十分单调:“青菜吃来吃去就只有那几种,零食就只有薯片和巧克力,好不习惯。”吃不惯西餐的她,自己开火做饭。“伦敦的物价高得吓人,自己做饭会节省很多开支,并且吃得舒服。”
张雷生的选择和安丽不同,他说:“租一个能自己做饭的公寓太贵了,所以即使吃不惯韩国菜,我也忍了。”
虽然两个人的选择不同,但原因是相同的:国外的消费水平太高,所以能省则省。
安丽说:“北京的地铁单程两块钱。在伦敦,情况则大不相同了。我从学校去一趟市中心,往返费用折合人民币50块钱,这还是打折以后的价钱呢。”
她还告诉笔者,她每月还要承担昂贵的住宿费:“我一个星期的住宿费就105镑,相当于人民币1000多元。在国内的学校能住一年了”。
精神上的压力更大
比起语言障碍、学业压力等有形压力,留学国外,学子们精神上的压力更大。
安丽已经留学半年了,心灵上的孤独和寂寞从未消失过。“我周围的中国学生不多,平时交流也不多,挺孤单的”。安丽还告诉笔者,和她同住一层的有波兰人和保加利亚人,平时都是关起房门自己过,只有在厨房里遇见时才会偶尔聊两句。
“可以多和国内的朋友交流一下啊。”笔者这么建议。
“感觉和国内的朋友距离越来越远了,并不想麻烦他们。”对于孤单,安丽有自己的理解:“孤单的确是留学生面临的问题,但是我并没有很消极地认识它,留学就要承受孤独,就把它当作是留学生活中的独特经历吧。”
与安丽相比,古方的情况好很多。“我的周围有不少中国人,平时大家交流的机会很多,所以我的孤独感会少一些。”古方说。
古方还告诉笔者,在得州农机大学,中国留学生很团结。“要想解除自己的孤独感,就要融入集体生活中。”古方说。
“但这也会导致我们和当地美国同学交流的机会少了。本来留学是要提高外语水平的,结果外语水平提高不多,倒是跟中国各地的朋友学习了不少方言。”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的李良如是说。
“我们留学生社团一直在努力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方面的具体工作,来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海外留学生活。”在韩学联的一位负责人告诉笔者。但是在很多留学生看来,要适应留学生活,关键还是要靠自己。(邢 娜) |